1968年秋日的一个午后,复旦大学著名的传记文学教授朱东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那时的他,步伐稳健,心情平静,仿佛这一切都那么自然。然而,命运的阴影却悄悄在这个平凡的瞬间降临。当他回到家门前,儿子迎面走来,脸色凝重,低声对他说:“爸,您得镇定。”朱东润的心猛地一沉,脚步加快摩根证券,急匆匆推开门,却看到妻子邹莲舫已经悬梁自尽,静静地倒挂在房梁上。那一刻,朱东润的世界仿佛崩塌了,眼前的场景让他难以置信,几乎无法接受。他眼中闪现的,是妻子最后留给他的一句话:“东润,对不起,我先行一步了,钱在口袋里。”这句话简短而冷酷,却足以撕裂朱东润的心灵。即将迎来金婚纪念的他们,怎会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告别?
朱东润与邹莲舫的婚姻,起初是典型的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他们并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,也没有那种誓言永恒的深情。朱东润结婚时23岁,邹莲舫19岁。朱东润刚从英国留学归来,脑海里充满了学术的理想,家里却是一个普通的家庭,妻子没有太多文化,也没有很高的志向。刚开始,他觉得她与自己几乎没有共同话题,生活平淡无奇。每天围绕柴米油盐琐事打转,似乎没有什么激情可言。然而,邹莲舫的勤劳与善良,让朱东润逐渐意识到,家庭的和谐美满正是源自这些看似琐碎但至关重要的日常。她的付出、无怨无悔的坚守,深深触动了朱东润的心。
展开剩余73%在抗战时期,朱东润被调往四川任教,家中的一切重担都落在了邹莲舫的肩上。她既要照顾孩子和老人,又要开杂货店维持生计,每天都在艰辛的日子中坚持着。在战争的阴霾下,每当日本飞机轰炸,邹莲舫总是先让孩子们躲进床下摩根证券,而她自己则第一时间冲出门外,为家里购买生活必需品。这样的生活,她持续了整整八年。八年间,朱东润几乎无法回家,而家乡的邻居开始散布流言,甚至有传言称朱东润在四川另结新欢。尽管如此,邹莲舫始终信任丈夫,坚信他会回到家里,面对外界的指责,她总是微笑着回应:“东润不会那样的。”
经过多年分离,抗战胜利后,朱东润终于回到了家中,与邹莲舫团聚。两人开始享受久违的平静时光,朱东润的心中对邹莲舫的敬意日渐加深。他不再是那个年轻时对她不以为然的丈夫,而是一个深知妻子辛苦与付出的男人。在1965年,朱东润迎来了自己70岁的大寿,夫妻俩共同庆祝,还去南翔古猗园游玩,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。两人坐在藤椅上,享受着冬日的阳光,朱东润感叹道:“这样的日子,真希望能一直这样下去。”谁料,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出游。
然而,命运的无常再度降临。随着社会动荡,朱东润作为学者、复旦大学的教授自然也没能幸免。他遭遇了打击与迫害,而邹莲舫看在眼里,心疼在心里。为了丈夫,她站出来为他辩护,却也因此卷入了这场风波。面对种种压力,邹莲舫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。她的心脏病和高血压不断恶化,身体虚弱到每次扫完宿舍的卫生后,就难以站起。尽管朱东润多次请求替妻子承担劳役,却始终未得到回应。在多重压力的逼迫下,邹莲舫最终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妻子的死给朱东润带来了无法言喻的痛苦。他失去了陪伴自己49年的伴侣,也失去了那位曾在他生命中扮演着坚定支柱角色的女人。面对邹莲舫的遗言:“东润,对不起,我先行一步了,钱在口袋里。”朱东润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与自责。他无法理解,为什么这位曾与自己共同度过所有艰难岁月的妻子,最终选择了离开。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坐在书房里,回忆着那些幸福的时光。为了纪念妻子,他写下了《李方舟传》,这本书成为了他晚年唯一的寄托,记录了他们相依为命的情感。
朱东润曾说:“我这一生最重要的,不是我写过的那些传记,而是我与邹莲舫的生活。”尽管他们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,但在朱东润心中,邹莲舫永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。她的坚韧、她的温柔和无私,都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回忆。直到1988年,朱东润去世,他的遗愿是与邹莲舫合葬。尽管她没有留下骨灰,但他们的合影却被安放在了他的墓碑旁。从此,这对苦命鸳鸯终于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相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选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